文/釋慧開
圖/菩提葉畫(版權所有) 一葉一如來
提倡「綠色藝術」環保減碳,藉由一片片葉子傳遞生命的延續。突破傳統「方框繪畫」的格局,以樹葉當「畫紙」,運用葉子自然形狀,隨類依勢作畫,而達到「畫中有葉,葉中有畫」的意境。 「菩提樹」原生於印度,粗、直、平滑的菩提樹幹,葉子呈心形網紋密集而清晰,長柄,尖端拖著長尾,以便排水。而「菩提」的意思就是指「正覺、覺悟、佛道、無上智慧」,菩提樹就是畢缽羅樹,佛陀於樹下成正覺,所以稱為菩提樹。 自古以來,「菩提樹」被世人舉為智慧之樹,在佛教世界享有崇高地位,所以此樹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清朝期間,宮廷為求「菩提葉」,甚至大費周章,從南方移植「菩提樹」於故宮英華殿院內,「菩提葉畫」受到當時的看重,可見一斑。 「菩提葉畫像」,源起古印度,東漢時傳入中國,經唐代畫聖吳道子發揚光大,因菩提葉畫創製困難,自古即為是較高僧大德苦心尋覓、秘不示人的珍寶。一般寺院如能珍藏幾片菩提葉畫,即視為「鎮寺之寶」,由此可見其之珍貴與稀有。 雖製作困難,個人仍然願意將所了解、所學,著作、開畫展開誠佈公與大眾分享。二年前一個靈光一現,覺得如能運用葉子彩繪是很環保的理念,因為如能善用大自然的資源,化腐朽為神奇,當菩提葉成畫紙,須彌不就盡在葉中央。 作品,尊重大自然的生命,即以天然素材、不採摘樹上生長的葉片、以自然掉落樹葉為畫布。彩繪過程中,嘗試、摸索的方法,是用靈巧去構思、用直覺去創作、用細膩完美的筆觸來繪圖,用心來感受,使內在東西一一呈現。 菩提葉畫藝術,突破了傳統「方框繪畫」的格局,以樹葉當「畫紙」,運用葉子自然的形狀、破損情形、色澤深淺、葉脈呈現、葉上斑點、褶皺凹凸…等隨類依勢作畫,使之達到「畫中有葉,葉中有畫」的意境。 每一張菩提葉畫皆是孤品,葉子大小不同,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就是「唯一」。因入佛門多年,作品內容為心靈寫照居多,以僧人水邊林下禪修、經行、朝山、念佛…等為體材。 每一幅繪畫就如一則故事,需要佇立來回思惟,開拓潛藏內在世界的心思,激發想像力,才能感受到心靈的饗宴。創作以來,深刻體會到「萬物皆有屬於自己生命的週期;唯有經歷開始與結束的旅程,生命才更有意義,當最終的期限來臨,其實是一種存在狀態的轉換,再生。」 性喜大自然,創作亦以大自然為導師,自然中的色彩層次與光影為我美學的典範。於是,「放下競爭心,才能真正學習」成為主要的創作理念,所以一切皆隨興創作。而所謂「唯有在不知所以的情況下,畫家才能創作」,是繪畫過程中才明白的事。 所以,若問要如何將千姿百態優美形狀菩提葉,做為繪畫素材? 如何讓獨一無二的葉子,給予嶄新的生命? 如何找回,已落幕的主角給予劇本? 如何讓每一片樹葉,有著個別獨特舞台不同的故事? 答案是,彩繪內心的色彩,莊嚴世間的美學,就從落下葉子那一刻,拾獲葉子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