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ykcm.tw/index.php圓光禪寺網址 http://ykcm.tw/index.html 文/如悟院長/守靜反思 攝影/釋慧開 人身氣質總有著相當多偏向的缺點,補救的方法是學習「守靜反省」, 最適宜於矯正氣質,比如懦弱的使成為剛強,急躁的使成為緩慢, 剛強的使成為柔弱,遲緩的使成為快速,觀察其缺點所在而用心糾正。 文/如悟院長/心的主人 攝影/釋慧開 在這無常的世間中,日子過的相當快,尤其是學佛的人更要把握可貴的人生,時時反省、檢點自己的身口意,讓道業一天天進步。如果我們道業沒有進步,品德品性無法提昇,就表示學佛未能通達,真正通達佛法、有智慧的人,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用功。 佛陀說過:「萬法唯心造」,如果我們仍常常為境所轉,就是心力的問題,習氣重的人往往會被環境影響;但若能攝心,在道業上不斷用功,一天一天進步,心清淨了,就可做到不為境所動。而人最難調伏的就是這顆心了,如果心能調伏,在人事生活上一定會很圓滿。《金剛經》中說:「應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,要能把心安住下來,降伏妄念,才能破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;也唯有將心調伏,才能住於真如法界,安住在自己的佛性中。能安住才能超出三界,找到自己的本性,作心的主人,遨遊於清淨無我自在的涅槃境界。這兩個問題是有前因後果的,若我們無法降伏,如何能安住?看看自己每天的情緒波動就可知道。所以無論處於任何環境,都要把握自己修行的理念,不要因環境而影響修行,這必須要培養起心的力量,有了堅強的向道心才不會受感情、環境的影響。 那麼在平常要如何培養慈悲、平等的修道心?首先應學習諸佛菩薩發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這是諸佛本願,也是要成佛的菩薩所應發之通願。依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」看來,眾生那麼多,如何度呢?必須要時時超越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要讓這些煩惱染污了他人。至於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則是因為一切佛法都是佛陀為適應眾生根機而說的,對於不同法門,我們不但不應任意批評,而且要度眾生更要廣學,才能圓滿佛果。 發了這四弘誓願之後,還應具備四無量心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,才能擴大心胸,改變一向自私的觀念,與眾人和合共處,彼此增上,培養出慈悲喜捨心。除此之外,進一步要有四攝法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,才是實踐的根基。因為前面說發四弘誓願,是盡未來際的願力,四無量心則是在這個生存環境應有的胸懷,而在現實生活上,當從四攝法來顯發我們的佛性。雖然人與人的相處是最困難,但既然今生大家有緣在一起,就應圓滿這個緣,以佛法來調伏自己這顆頑固的心,才是學佛人的本色啊! 文/如悟院長/當我們發怒時 攝影/釋慧開 龍元宮要發放重陽敬老金囉! 閱讀全文... | 959字符 (含本文)
淨渡法師於民國82 年皈依台中南普陀上廣下化長老座下披剃出家,並在第五屆南普陀佛學院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,畢業後曾任南普陀副寺、知客及南普陀加拿大分院監院等職務。 自民國90 至92 年間,均擔任三壇戒會的引禮師,更在93 年曾擔任台中普濟寺住持,94 年於台中保善寺接任住持,95 年3 月成立了豐原廣淨精舍、廣淨道場-台中講堂住持及苑裡臺灣彌陀村住持。 悲願齊心、成就淨土 自離俗入僧以來,跟隨思師 上 廣 下 化 老和尚門下參學,幸獲恩師教誨,承襲佛陀正法,恩師圓寂入滅後,余仍嚴守恩師教誨,弘揚戒法教門,傳承法脈。 |